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種,后片衣襟接長,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。按照《禮記》記載,深衣一大特點是“續衽鉤邊”,也就是說“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”(孫機)。曲裾以繞襟的周數分為單繞、雙繞、三繞。以衣長的長短分為長曲裾和短曲裾。一般有腰帶圍腰,細帶結系。(關于曲裾是否有寬腰帶、是否有寬腰帶+細腰帶的問題,一直沒有定論,在此不做討論?,F代商家一般有三種做法,一種為寬腰帶加細長腰帶,稱為腰封;一種為較窄的寬腰帶,用小系帶系??;一種為較寬的長系帶,直接系于腰間。)曲裾出現,與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,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并合禮得多,因此,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。曲裾男女皆可穿著。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種,后片衣襟接長,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。按照《禮記》記載,深衣一大特點是“續衽鉤邊”,也就是說“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”(孫機)。曲裾以繞襟的周數分為單繞、雙繞、三繞。以衣長的長短分為長曲裾和短曲裾。一般有腰帶圍腰,細帶結系。(關于曲裾是否有寬腰帶、是否有寬腰帶+細腰帶的問題,一直沒有定論,在此不做討論?,F代商家一般有三種做法,一種為寬腰帶加細長腰帶,稱為腰封;一種為較窄的寬腰帶,用小系帶系??;一種為較寬的長系帶,直接系于腰間。)曲裾出現,與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,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并合禮得多,因此,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。曲裾男女皆可穿著。

深衣制(衣裳連屬制)
深衣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,把衣、裳連在一起,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,因為“被體深邃”,因而得名。鄭玄曰:“深衣,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。”通俗地說,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,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(稱為“衣緣”或者“純”)。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,雍容典雅。亦稱“袍服”。深衣是漢代以來的女性大禮服?!抖Y記·深衣》中明確記載了因家庭狀況不同,制作深衣時所選擇的緣邊用料不同:
具父母,大父母,衣純以繢。(如果父母,祖父母都健在,以花紋布料為衣緣。)
具父母,衣純以青(如果父母健在,以青色布料為衣緣,又稱青衿。注:古人青色以藍草制靛藍染成,類似今藏青色。)
如孤子,衣純以素。(如果是孤兒,以素色為衣緣。鄭玄注:三十不稱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