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慶漢服廠家:漢服的歷史演進
1.夏商周時期 在這個時期,漢服的基本特征已初步確定,以“交領、右衽、系帶”為基本 特征,以“上衣下裳”為基本的式樣。根據出土的文物可知,當時織物顏色 以暖色為多,尤其以黃紅為主,間有棕色和褐色,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籃、綠 等冷色。只是古人以朱砂和石黃制成的紅黃二色,比其他顏色更鮮艷,滲透 力也較強,所以經久不變并一直保存至今。經現代科技分析,商周時期的染 織方法往往染繪并用,尤其是紅、黃等正色,常在織物織好之后,再用畫筆 添繪。
2.春秋戰國時期 此時的漢服樣式總體比商代略寬松,衣袖有大小兩式,領子通用矩領,仍是 沒有紐扣,一般在腰間系帶。深衣在這一時期出現,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 比,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,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,叫“續衽鉤 邊”。“衽”就是衣襟,“續衽”就是將衣襟接長;而“鉤邊”是形容衣襟 的樣式。續衽鉤邊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,將左邊衣襟的 前后片縫合,并將后片衣襟加長,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狀,穿時繞至背后 ,再用腰帶系扎。
3.秦漢時期 這個時期的服裝仍然以深衣為主,大致分為曲裾、直裾兩種,男女均可穿著 。此外,襦裙開始出現,不過一般上襦短至腰間,而裙子下垂至地。
4.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的衣服與先前相比較為寬大,女子一般上身穿衫、襖、襦,下身穿 裙子,款式多為上儉下豐,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而袖口肥大;裙為多折裥裙, 裙長曳地,下擺寬松。男子多穿大袖翩翩的衫子。受北方鮮卑等族的影響, 上衣下褲形式的褲褶一度盛行,但南朝仍習用上衣下裙的傳統形制。傳統的 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,但女子仍有穿著。
5.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男子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,幞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。 從深衣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圓領衫、袍成為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裝形式。當時的 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,在一些重要場合,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。禮 服的樣式,多承襲隋朝舊制,頭戴介幘或籠冠,身穿對襟大袖衫,下著圍裳 、玉佩組綬等。襦裙是隋唐婦女的主要服式。在隋代及初唐時期,婦女的短 襦都用小袖,下著緊身長裙,裙腰高系,一般都在腰部以上,有的甚至系在 腋下,并以絲帶系扎,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。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 的較寬闊一些,其它無太大變化。
6.宋明時期 到了宋代,漢族男子服飾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,一般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 。而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漢,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,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 其重視,并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,例如朱子深衣。此外,又吸 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,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。此時婦女的服裝仍以襦裙 為主,除了一直流傳的衫、襖及裙子外,半臂在宋代盛行。到了明代,衣在 裙外的襖裙逐漸占據主要地位,此外,還流行霞帔、褙子、比甲等新鮮樣式 。